文明网搜索

“金稻穗”飘香“坵”收田

发布时间:2021-08-20    来源:苏州日报
选择文字大小  

  村庄名片

  常熟市古里镇坞坵村

  坞坵村位于常熟市古里镇东部,由坞坵、童王、高西、沈闸、双庙五村合并而成。村域面积7.06平方公里,下辖35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3835人。村党委下设10个党支部,共有党员164名。坞坵村先后获得“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江苏省健康村”“苏州市先锋村”等荣誉称号。

  常熟市古里镇坞坵村村口,“江苏(常熟)现代农业(稻麦)科技综合示范基地”的硕大标识格外显眼。基地里,满眼尽是绿油油的稻田。

  近年来,为更好发挥农业种植优势,做大做强优质稻米特色产业,坞坵米业支部成立“金稻穗”行动支部,探索建立“支部+合作社”党建新模式,逐渐打响“坞坵”优质大米品牌,走出了一条强村富民新路子。

  “再过一个多月,水稻就可以开镰收割了。今年,坞坵村将承办常熟市中国农民丰收节开幕式,这是对我们的肯定与期许。”坞坵村党委书记唐青介绍。

  从工厂辞职做职业农民

  戴着草帽,搭块毛巾,水稻田里,46岁的徐兵正忙着施肥。“施肥时田里要留点水,不能在阳光过足的时候施,容易损伤稻叶。”2017年,徐兵从工厂辞职,到坞坵米业专业合作社应聘成为一位职业农民,负责200多亩有机田的田间种植管理。从事农业生产3年多,徐兵已经成为种田能手。

  在村里的组织下,徐兵每年会参加3次农业知识培训。他说:“7月初,苏州市农业科学院的专家刚来指导过,科学种植提升了稻米产量和质量。”

  近年来,坞坵村全力打响“禾美坞坵”党建服务品牌,以“支部+合作社”党建新模式,先后成立米业、农机两个农业专业合作社。在日常生产经营中,村党委充分发挥“金稻穗”行动支部的先锋力量,以“党员专家库”为智力支撑,同时邀请专家授课,大力培育职业农民。

  “农业门外汉”变身“全能技术工”,坞坵村的农民尝到了靠田吃田的“甜头”。徐兵的年收入可达13万元。不仅如此,合作社还提供全产业链服务,让农民只管种好田,没有后顾之忧。

  “米业合作社整合后,全村3860亩农田实施规模种植和烘干、仓储、加工一体化运作。”坞坵村党委副书记、米业合作社理事长徐喆说。

  2019年秋收期间,米业合作社投资200万元全面提升粮食烘干中心加工能力,目前中心拥有15台12吨处理能力的烘干线,农忙时可为全村种植的粮食进行烘干。2021年,米业合作社投资1300万元新建稻谷仓储及大米加工中心,坞坵大米实现从一粒种子到一粒优质大米的全产业链生产。

  同时,按照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求,坞坵村建设畅流活水、U型渠灌排水等设施,进一步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对于种植大户,农机合作社免费提供生产农机具,全面提高机械化操作率,农民收益大幅增加。2020年,坞坵村可支配收入达1543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超4万元。

  “水稻+”综合种养全面告捷

  坞坵大米,香飘长三角。但如何进一步提升农业的效益?这一直是坞坵村党委思考的问题。通过调研、讨论,村里决定改变传统种植方式,围绕江苏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依靠苏州市农业科学院的科研力量,探索“水稻+”综合种植养殖新技术模式。

  为打消村民的顾虑,坞坵村投入20多万元先期试验,给党员划分责任区,负责综合种养示范区的种养殖管理、技术指导、记录监测和销售推广。最终,坞坵村成功“破题”,引领全村推广综合种养模式。

  村民徐阿二说:“刚开始大家都不懂综合种养是怎么一回事,能不能成功都不好说。但村党委敢为人先、敢担风险,一心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如今,坞坵村“稻虾(小龙虾)共养”“稻鳖共养”“稻淡水澳龙共养”3种农业发展模式全面告捷,种养面积达250亩,形成“一地多用、一举多得、一季多收”的现代农业发展新局面。综合种养还合理地改善了水稻的生长发育条件,提升了稻米品质。同样一亩田,单种水稻,每亩收益不足2000元;种养结合后,亩均收益可达6000元,甚至更多。

  立足发展绿色、高效、生态现代农业和全面实施秸秆综合利用的要求,去年,坞坵村创新打造羊肚菌栽培新模式,利用秸秆全量还田种植羊肚菌。今年4月,羊肚菌喜获丰收。技术员吴建国说:“我们种出的羊肚菌个头大,菇形好,单个重量最大可达70克。”羊肚菌市场售价达每公斤180元,每亩可采150公斤,亩均收益超2.5万元。

  农业强村“破圈”再升级

  今年6月,水稻插秧时节,坞坵村抓住时机,举办亲子插秧节,吸引了150户家庭积极参与。“别说孩子们收获多多,家长们也离土地很远了,来参加这次活动,仿佛重拾了童年的乐趣。”家长张加利说。

  一场农旅活动为坞坵村带来了人气,更打开了发展的思路。今年9月,常熟市中国农民丰收节将在坞坵村举行开幕式。利用中国传统节气打造常态化节庆活动,农业强村寻求“破圈”。

  近年来,坞坵村围绕稻米产品进行多元化开发,引进健康类、彩色类、粗粮类等特种稻米品种,逐步开发老年型、儿童型、宝宝型等系列产品,同时进一步丰富品类,延伸出米茶、米酒等系列产品,以满足个性化需求。

  传承千年的农耕文化,是鱼米之乡的闪亮底色。以农耕种植为主的坞坵村,拥有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目前,坞坵村正在加紧建设乡村振兴馆,将系统展示当地的党建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

  唐青说:“依托现有的特色农业资源,我们将打造具有坞坵稻文化特色的农文旅综合体——坞坵稻乐园,引进餐饮、民宿等项目,把‘金稻穗’行动支部的先锋力量拓展到村级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通过示范引领,带动更多周边百姓一起参与到经营管理中来。”

  据介绍,坞坵村还将着力打响“稻田论稻”“稻香学堂”等品牌,对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引进农业、环境工程、景观设计等户外实训基地,开展田园手工坊等农耕文化教育、农事科普体验活动,逐步实现乡村多元业态的有机融合。

  绿色稻田,充满希望。这片土地上,一条文化带动、产业联动、农民共享的乡村旅游产业链正在成型……(苏报采访报道组)

责任编辑:姚丽濛
打印】  【关闭】  【收藏】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