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网搜索

昆山:擘画乡村振兴新图景

发布时间:2021-08-16    来源:苏州日报
选择文字大小  

  田间地头生机盎然,农家庭院错落有致,文化广场设施齐备,百姓脸上笑容洋溢……漫步于昆山市巴城镇,一幅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

  巴城镇坚持党建引领,不断提升城镇规划建设水平,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大力发展绿色生态经济,努力做好产业富民文章,奋力擘画乡村振兴新图景。

  特色产业

  带来“甜”美生活

  走进巴城湖村的葡萄种植基地,一片片绿意葱茏的枝蔓爬满葡萄架,颗颗晶莹剔透的葡萄挂满枝头。清风袭来,阵阵清甜果香诱人垂涎。

  “今年葡萄长势好,口感好,卖价好。”果农陆香根看着满园的硕果喜笑颜开。他介绍说,葡萄种植是村里的特色产业,200余亩葡萄园年产量近20万公斤,能为村集体经济收入贡献250余万元。

  “小葡萄”种出了“大产业”,既得益于“天时地利”,更得益于“人和”。立足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风光和丰富的现代农业与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巴城镇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形成巴城湖村、新开河村、茅沙塘村、马料江村、方港村、龙潭湖村、葡萄研究所七大种植基地,已建成集生产、销售、休闲旅游观光等功能为一体的新型果蔬产业综合平台。

  目前,巴城镇葡萄种植面积达4106亩,包含巨峰、夏黑、醉金香、阳光玫瑰等10多个品种。在2020年苏州市地产优质果品(葡萄)品鉴评优活动中,巴城多个葡萄品种斩获金、银、优秀三大奖项。

  以镇域内富有特色的农业产业为依托,巴城镇不断辐射带动村民参与进来,不仅为农民带来“甜”美生活,也让当地农民吃上产业饭、走上致富路。

  与葡萄不同,阳澄湖大闸蟹让巴城久负盛名。东阳澄湖村曾是个经济薄弱村,村民们住的是平房,走的是烂泥路,村民主要靠务农。“穷则思变!”村民们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尝鲜”水产养殖业,“钱袋子”越来越鼓。如今,全村80%的村民从事大闸蟹养殖、销售与饭店经营,村民的生活水平就像东升的红日,目之所及,一片安居乐业、幸福和美的动人图景。

  得益于阳澄湖的优良水环境,大闸蟹衍生的产业链给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提供了优质基础。每年巴城镇大闸蟹开捕节、蟹文化旅游节等节庆活动聚集了大量人气和商气,带动自驾游、乡村游迅速升温,每年吸引200多万人次来巴城品蟹观光。

  当前,该镇近3万名农民从事大闸蟹产业链的生产、经营、销售,年产值近40亿元,创净收益超6亿元,大闸蟹不仅仅是巴城特色农业品牌,更成为实实在在的百姓致富产业。“无形”的水资源化身“有形”的旅游产品,实现富民与生态共赢。

  一场蜕变

  让乡村更有“颜”

  眼下正值并蒂莲盛开之时,大片碧绿的莲叶、粉红的莲花与悠闲涉水的白鹭,构成了一幅生态和谐、意蕴悠长的江南美景。

  行车驶入联民村,交错纵横的湖泊、整齐别致的农房、现代化的基础设施,村民们的生活便捷又舒适。

  作为昆山市“新型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试点村庄,联民村以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特色康居村为抓手,突出农房管控和风貌提升。目前,“清水路”自然村一期建设区域已全部完工,惠及93户农户,农房翻建既刷新了乡村“颜值”,也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与联民村的“高起点”不同,曾经的绰墩山村庙前橹灶浜是人居环境“黑榜村”。经过大半年的努力,如今乱搭乱建已被拆除,乱堆乱放已被清理,崭新的公厕和垃圾分类亭已投入使用,村庄环境惊艳“蜕变”,老百姓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以前车辆出入不方便。现在不一样了,路增宽了,还增加了很多停车位,村里越来越干净、越来越敞亮了!”有村民望着家门口干净整洁的村居环境颇有感触地说。

  旧貌改造,扮靓乡村新颜值。巴城镇深化“乡美村红”党建品牌,依托东阳澄湖村“湖天e色”、龙潭湖村“五美兴龙”示范点,打造西南村“西南联动”

  等一批农村党建品牌,组建“澄色引擎”“新征程、心服务”等行动支部,在环境整治、控违拆违、惠民助企等攻坚项目上发挥党员尖刀作用,带动广大群众由旁观者成为参与者、宣传者,让“宜居巴城”的理念深深扎根于老百姓心中。

  垃圾处理、房屋整治、污水治理、村貌提升……通过不懈努力,巴城镇有19个村获评苏州市特色康居乡村,武神潭自然村获评省级特色田园乡村称号,一个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变成了人人称赞的新农村,生态振兴的印记深深地烙在了巴城“希望的田野”中。

  美景美“人”

  育文明乡风

  阳澄湖畔,“巴城苑”新时代文明实践主题公园景色别致,设施多样,一块块内容丰富、向上向善的宣传牌传递着勤奋、奉献的昆山先贤故事,吸引周边前来休闲健身村民驻足观看。

  巴城以“文化渗透模式”为主要途径,厚植乡村振兴精神风尚,坚持建好、管好、用好各类阵地,全力打造“村村有文化、村村有特色”的“一村一品”文化格局,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引导广大群众崇尚美德、积极向善。同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村规民约,并在农村精神文明宣传栏、文化墙上进行大力宣传,成为乡风文明一道美丽风景。

  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巴城镇多措并举掀起“乡风文明”新浪潮,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打造乡村振兴之“魂”。一批农村志愿品牌队伍成为志愿服务发展的中坚力量,不断激发群众参与热情,使文明在不知不觉中融入农村百姓的日常。

  一条条通村公路两旁绿树连片,一户户幽静雅致的农家院落干净整洁,一项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正紧张实施……美丽的武神潭村让村民倍加珍惜。“如今,村里环境干净了,不仅自己住着舒服,来村里游玩的人也多了起来。”村里李老伯是志愿服务队成员,只要看到有人乱扔果皮纸屑,他都会上前提醒,劝诫不文明行为。

  “如今的巴城,产业兴旺如鲲鹏展翅,乘势高飞;生态宜居如世外桃源,风光旖旎;乡风文明如璀璨星火,绚烂绽放;治理有效如芝兰之室,根基夯实;生活富裕如朝阳初升,蒸蒸日上。”巴城镇相关负责人表示,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未来将持续坚定地向着乡村振兴全面发力,积极打造“巴城模式”“巴城样板”,奋力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苏报驻昆山记者 朱新国 占长孙)

责任编辑:姚丽濛
打印】  【关闭】  【收藏】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