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网搜索

“内外兼修”描绘乡村振兴“幸福路径”

发布时间:2021-02-08    来源:苏州日报
选择文字大小  

  乡村振兴号角吹响,美丽乡村正是一片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田园牧歌正在江南的阡陌稻浪间传唱着文明新风。

  如何在乡村振兴的时代大潮中走出属于自己的独特路径?对此,常熟有着明确的认识和清晰的定位——“软硬兼施”方可为。

  2020年,常熟市委、市政府启动实施“千村美居”工程三年计划,通过统筹建设农村基础设施、精心打造生态绿美村庄,持续推进新时代美丽乡村“硬环境”建设。结合常熟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全国试点工作,用精神文明建设指引方向,充分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逐步构建出积极乐观、文明健康的“软环境”。

  在常熟上下的共同努力下,一场场“内外兼修”的乡村蝶变不断上演,一幅幅美丽的乡村画卷徐徐铺开,一朵朵新时代文明“浪花”争相绽放。

  更可喜的是,这些变化还推动着农村的干群关系、邻里关系、子女关系发生了蜕变。不知不觉中,常熟的农村已成为提升城市能级的“桃花源”,推动着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更为新时期“美丽常熟”建设描绘了“幸福路径”。

  干群携手靶向发力

  筑牢党群“连心桥”

  碧溪街道溪南村党委书记施仲辉珍藏着一张便笺纸,这是村里5位村民让出土地给村里修建小游园的见证,也是新时代干群关系密切联系的“物证”。

  小游园设有凉亭和多种健身器材,是周边村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但在2019年5月以前,这里还是一个环境脏乱、村民们见了就摇头的地方。“改造前就一个‘乱’字,乱竹林里你圈一块、我围一点,种蔬菜,搭鸡窝。一到夏天,苍蝇多、蚊子多、老鼠多,一个南瓜放地上,没多久就能被老鼠啃得七穿八洞。”村民徐建堂说。

  施仲辉介绍,这块地之前被分给了穆家庄5位村民,他们持有土地的所有权证,是“千村美居”专项行动推进过程中的一个难点。然而,在村干部尽心尽力、逐家逐户的宣传调解下,村民共建家园的热情被极大地激发。73岁的老党员徐尚良带头拆了家里的6间辅房,腾出地方给村里建公共停车位。在以他为代表的乡贤、党员带动下,有人认领绿化养护“责任田”、有人捐资购买路灯设施,5位村民也毅然将土地捐给村里,最终促成了小游园的建成。

  “溪南村在行动中坚持以政府为主导、村民为主体,充分尊重各村特点,找准农民情感共鸣点,保证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施仲辉说,伴随着村民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党群、干群关系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目前,常熟已高质量建成“千村美居”实践点100多个。梅李镇瞿巷村的旧厂房、辛庄镇合泰村的旧村办、碧溪街道李袁村的旧村小……这些美丽村落中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点,不仅成为了传递正能量的重要载体,更在党群干群关系中架起了一座“连心桥”。常熟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吴晓红说,这样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密切联系,拉近的不仅是村民间的感情,更具有强大的穿透力和动员力,让民意与党心同频共振、同向发力。

  “现在时不时有理论宣讲员来村里讲故事、讲政策。以前好多人根本听不进去。”不少村民纷纷表示,如今大家心齐了,愿意听、乐意干。理论达人、文艺骨干们还加入了宣讲志愿者队伍。2020年,在常熟的各“千村美居”实践点,领导干部、机关志愿者、百姓名嘴“三支队伍”讲科学理论、讲国家政策、讲身边故事近1000次,不少党员、乡贤的家成了村里的“学习强国”打卡点、“时代新人”演讲台,党群干群合力为乡风文明之美增色,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建治互融相得益彰

  共享邻里“新生活”

  步入董浜镇智林村钟家巷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一棵傲然挺立的百年老榆树仿佛在诉说着点滴过往,江南乡村的诗意美景,古朴村庄的历史沉淀,在眼前青砖绿瓦、墙角斜阳的映衬下,让人过目难忘。

  2020年以来,智林村立足现有资源和群众需求,将“千村美居”行动与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有效结合,设立了各具特色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点。该实践点以“老榆树下话文明”为特色,内设有“回望智林”“红色先锋”“新时代讲堂”和“志愿服务站”等多个精神文明阵地。

  依托一方“微阵地”的建设,村里组织开展理论宣讲、远程教育、移风易俗等文明实践活动,同时融入“邻里益+”品牌,让更多村民加入志愿队伍。

  钟坤华是智林村钟家巷一位有口皆碑的老党员。听说村里要推进“千村美居”工程,他第一时间响应,主动腾出一间房来让村民们在家里开讨论会,商议方案。像钟坤华这样热心肠的“金乡邻”,智林村还有很多。调解能手化解邻里矛盾、退伍军人分享军旅小故事、农业好手传授农技……大家积极发挥自身优势促进邻里和谐。

  在常熟市委副书记、市长焦亚飞看来,农村人居环境的长效管理,关键在于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和社会监督。要将村民纳入长效管理体系,充分发挥村民自治作用,增强“主人翁”意识,激发广大群众参与长效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

  如今,在“千村美居”实践点设立的村民议事厅、红白理事会,让村民广泛参与到家园建设规划之中,“千村美居”工程得到更多村民认可。移风易俗纳入村规民约,倡导婚事新办、喜事小办、丧事简办、神事不办,减轻群众宴请开支负担,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生活理念,“千村美居”之美外化于行、内化于心。

  “建”与“治”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村民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村庄环境整治长效管理的参与感和配合度,创造优美生活环境成为农民的自觉行动,乡风文明建设落小落细落实,从而更好地推进了常熟各地“文明实践”活动更有温度、有力度、有内容,真正实现把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办在群众家门口,走进群众心坎里”。

  颜值内涵双重“加持”

  育化子女“孝爱心”

  蓝天白云,粉墙黛瓦,一汪池水。

  2020年以来,辛庄镇在乡村风貌塑造上下足“绣花”功夫。村规民约、法治墙绘让农村焕发新气象;小亭廊、小躺椅让村民们散步累了可以坐在一起聊聊天;垃圾分类和废旧物回收利用点缀着乡村特色……一条条宽敞的水泥道路通往群众家中,一个个有故事可讲、有文化底蕴、有特色资源可挖掘的美丽村庄跃然眼前。

  在这些美丽景致的映衬下,辛庄这个有着“江南第一评弹村”、德善文化发源地等众多美誉的江南小镇的韵味愈发十足。结合“千村美居”工程推进,辛庄镇通过盘“活”存量、说“活”村史、建“活”农宅、铸“活”德善四大举措积极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辛”样板,让四个“活”成为了“德善辛庄”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新注脚。

  张港泾村地处辛庄西南部,村里围绕“幸福”主题,设置了幸福议事园、幸福许愿树、幸福小舞台、幸福步道……并在保有传统江南水乡风味的基础上,融入“时尚”“网红”元素。同时,张港泾村也是常熟首个设立“乡风文明馆”的乡村,这里先后涌现出“中国好人”黄阿雪、“苏州好人”平兴元等一批德善典范,更有“顾泾学子关爱基金”等民间爱心基金,成为常熟市乡村德善文化建设的新标杆。

  有了颜值和内涵的双重“加持”,越来越多已经出去的辛庄人重回自己从小生长的家乡。村民沈兴元说:“因为村里环境的巨大改变,女儿女婿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多,有时候还会带着朋友来家里坐坐,尝尝新鲜的农家菜,简简单单享受一次短途乡村旅游,生活惬意无比。”

  回望来路,初心不改,虽远不怠;展望未来,使命依旧,历久弥坚。常熟市委书记周勤第表示,在乡村振兴这条道路上,常熟将持续推动“千村美居”工程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有效融合,充分调动各方力量整合盘活各类资源,持续推进环境优美、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聚力实现乡村共建共治,打通精神文化服务阵地,通过各类举措让文明新风根植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行,有效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在这鱼米之乡落地生根、结出丰硕成果。(苏报驻常熟记者 商中尧 陈洁 苏报通讯员 张绿漪)

责任编辑:姚丽濛
打印】  【关闭】  【收藏】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