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网搜索

激活居民议事自治热情

发布时间:2021-06-29    来源:苏州日报
选择文字大小  

  “围墙出现较大的破损,需要进行修葺。围墙改造方案有可能涉及居民的相邻权,建议采纳第二种方案。”6月28日,在姑苏区白洋湾街道金筑社区援法议事现场,社区法律顾问陈月琴为社区治理方案分析风险点并提出相应意见。

  白洋湾街道联合姑苏区司法局以开展“援法议事”活动为抓手,不断强化基层社会治理,在“四议两公开”传统议事规则的基础上引入法治元素,在金筑社区探索形成“金言小筑”基层援法议事特色品牌,逐步探索形成“党委核心引领、行动支部具体推进、红色载体搭建平台、法治参与论证”的援法议事新模式,建立议事决议事项法治论证机制,推动社区自治事项合法高效运行。

  “金领袖”

  激发自治活力

  “我们小游园旁边的塑胶场要进行改造,您有没有什么建议?”近日,金筑社区的党员志愿者等“居民领袖”就社区环境改造事项上门征询居民的意见。原来,小区“红蕴驿站”旁小游园有一块约150平方米的塑胶休闲场地,居民多次反映,塑胶场地存在表面老化、破损等问题。因此,社区党委借助“居民领袖”的力量向居民征求意见建议,再经过社区“两委”会讨论、党员代表大会审议、居民(代表)会议表决等程序形成书面决议,然后联合物业组织辖区网格员、党员志愿者对塑胶场地进行翻新重铺,如今,小游园面貌焕然一新,进一步提升了小区周边环境和宜居水平。

  金筑社区党委书记陈迎青介绍,金筑社区结合小区特点,通过挖掘老党员、老军人、老模范等草根“居民领袖”,让“金领袖”成为社情民意的“收集站”,实现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决。“发挥‘居民领袖’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才能激活‘援法议事’的潜能。”白洋湾街道办事处主任袁硕旻说,“援法议事”活动涉及面广、群众性强,只有健全基层党委法治议事协调机构,推动党委、社会、“居民领袖”、公众等各方力量共同参与,才能形成合力。目前,金筑社区由社区党委书记担任“援法议事”领导小组组长,落实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同时,成立“筑绿蜂”“筑红蕴”“筑爱心”3个行动支部,由“居民领袖”广泛收集自治建议,助推社区治理成效。

  多方参与

  筑牢法治根基

  “现有的方案里,这两个摄像头位置不太合适,可能涉嫌侵犯个人隐私,有一定的法律风险,建议重新选择点位。”在金筑家园小区监控建设法治论证过程中,社区法律顾问对方案提出意见。这样的法治论证过程已经成为社区日常治理方案论证的基本流程。

  “‘援法议事’是培育群众自治法治能力的重要举措。推进‘援法议事’就是要充分将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法治规则融合运用到基层群众自治之中,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姑苏区司法局副局长杨宏明说。袁硕旻介绍,在推进“金言小筑”援法议事品牌建设过程中,街道充分发挥社区“三官一律”和共建单位姑苏区检察院的专业法律资源优势,拓展社区自治参与主体,让法治贯穿“援法议事”活动的全过程。通过建立法治论证机制,明确所有议事决议均需社区法律顾问提供法治论证意见、分析法律风险点、开展合法性审查,经过法治论证的决议方可公示和组织实施。此外,经街道司法所牵线搭桥,姑苏区检察院定期参加金筑社区的便民服务活动,广泛开展民法典、法律援助、未成年人保护、国家司法救助等法治宣传,为社区自治奠定群众法律意识基础。“我们将积极构建基层法治建设队伍,引导社区‘两委’、先锋党员、‘居民领袖’等成为‘法律明白人’,打造法治精神的‘播种机’和社区自治的先锋队。”袁硕旻说。

  德治法治共融

  建设美好家园

  “为解决小区毁绿种菜治理难题,我们通过打造‘筑绿园’城市农庄实践基地,推广盆栽蔬菜技术,同时结合志愿服务,将种植收获的蔬菜由志愿者结对送给辖区困难家庭。”陈迎青说,此举也是“金言小筑”援法议事品牌的体现,通过延伸治理触角,在法治治理外积极开展尚德活动,激发居民自治的活力。

  陈迎青介绍,“金言小筑”援法议事品牌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抓手,注重道德教化支撑,在社区积极组织各类尚德活动。通过建立社区《垃圾分类积分兑换管理办法》和《志愿服务积分管理办法》,开展“筑绿园”天台城市农庄包干耕作、“筑绿蜂”蔬菜志愿行动、慈善一日捐等活动,让群众在勤耕劳作中重温乡土记忆,推动社区和谐共治。同时,社区引入姑苏区向上公益服务社、逸轩为老公益服务社两家社会组织,通过开展“红蕴共享 邻里同乐”“童心筑梦 扬帆起航”“睦邻巧手 恭祝楼道”等服务项目,搭建居民学习、交流、活动、互助平台,增进邻里感情、化解邻里隔阂。

  “下一步,街道将积极推广‘金言小筑’援法议事品牌,将法治思维、法治方法、法治规则深度融入社区自治活动的各环节各方面,逐步在街道其他社区打造各自的援法议事品牌,遵循以‘法’为基,以‘协’成事、以‘商’求同、以‘专’提质的自治理念,实现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决。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习农耕文化有机结合,实现闲话家常有去处、农耕情结有处寻,通过德治法治共融,努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袁硕旻说。(苏报记者 陈兆帅 苏报通讯员 张治晟)

责任编辑:姚丽濛
打印】  【关闭】  【收藏】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