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网搜索

【十佳新人·道德模范】陈曾路:用文化创新讲好苏州故事

发布时间:2023-02-23    来源:文明苏州
选择文字大小  

  人物名片

  陈曾路,苏州吴文化博物馆馆长。他全力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的中小型博物馆,主持完成的吴文化博物馆基本陈列展览获第十八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精彩纷呈的数十场特展赢得业内及观众的认可。他曾获江苏省双创人才、苏州市姑苏宣传文化特聘人才、苏州市实事项目工作贡献突出个人等荣誉。

  从吴文化博物馆二楼望出去,远处的澹台湖景区尽收眼底,古朴的宝带桥与现代的斜港大桥互为映照。三年前,吴文化博物馆还是一座巨大的毛坯房,如今,这里的展览已远近闻名。无论是文博专家学者、业余爱好者,还是热衷打卡的年轻人,都能够在此感受江南文化韵味。

  “像拍电影一样策展”

  三年前,陈曾路开始担任吴文化博物馆馆长。找到定位是他面临的首要问题。“虽然我们藏品也很丰富,但和重量级的博物馆比起来,显然存在差距。”作为一座新建不久的中小型博物馆,如何发展,鲜有成功的先例可循。吴文化博物馆必须找到自己的发展路径。“就像拍电影一样,有的是大制作,有的是小成本。小成本也能出好作品。”从策展入手,用最精细的方式做好每一场展览,是陈曾路接手之初确定的方向。

  2020年6月28日,吴文化博物馆举办“造物江南 心上吴中”开馆发布活动,陈曾路做主旨演讲和现场导览

  基本陈列是“立馆之本”。经过精心筹备,吴文化博物馆的基本陈列以“考古探吴中”与“风雅颂吴中”为两大主题,最大程度发挥原吴县文管会馆藏,在传统的线性叙述之外,结合吴地风物特色设置专题阐释。以“吴风”展示区域为例,本乡本土的最具代表性的鱼米蔬果都纳入到展品之中,结合适合儿童游戏的空间,将乡土情结和自然知识传递给前来参观的孩子。该展览获得了第十八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眼前一亮的感觉,是我们设计参观动线时必须考虑到的。”陈曾路说,观众在博物馆里的移动速度通常是“秒速两米”,存在“疲劳曲线”,绝大多数展品只是一眼略过。为了调动观众的兴趣,必要的阐释分析,是“帮文物说话”的方法。当前在展的“山水舟行远——江南的景观”中,这样的手法得到广泛运用。每幅古画旁都配上了结构分析图,“山腰瀑布的泉水流向,景物设置中巧妙的平衡感,都值得揣摩。有观众反馈,在这个展览上自己第一次学会了看画。”陈曾路说。

  2020年9月,陈曾路在吴文化博物馆首个特展“吴门吾景——明清吴中山水胜景”展览开幕式上致辞

  “回头望”,更要“向前看”

  “虽然名字里有‘山水’两个字,但这个展览并非传统式的山水画展览。”2022年底开展的“山水舟行远——江南的景观”是吴文化博物馆联合常熟博物馆主办的跨年大展,共展出包含古代书画、玉器、瓷器等多种类型文物131余件套。展览分为三个单元,从溯源山水精神、解构山水关系、塑造山水城市三方面来阐述作为江南文化之基的山水,在不同年代不同场景下的演绎方式。

  “江南人的血液中,自古就有着亲近山水、热爱山水的习性。”陈曾路说,这个展览希望通过承载历史的文物,溯源“山水”精神在江南文化中的来龙去脉,并给当下的城市生活带来启示。展览最打破常规之处,莫过于“采水”的设置。为了突出水道对于江南历史发展的特别意义,博物馆工作人员特地从长三角的数十处水域实地取水,作为特别的装置陈列在展厅醒目空间。“将观众的思绪引向现实世界,形成一种感悟和回味。这样的经营布局,当然是花力气的,但也是值得的。”

  河道中采集来的水,当然算不上文物,然而巧妙地应用,却能勾连起深远的历史情思,构成丰富的复调。“满足群众需求、体现时代精神,需要博物馆积极地调整定位。”陈曾路说,对于新时代的公共文化机构而言,博物馆不应只是“回头望”,更应该“向前看”,关注此时此地,这样的探索、创新与尝试,也是博物馆的责任与使命。

  “叩问”中开启创新之门

  2月18日下午,吴文化博物馆“再问”系列首展“四两千斤:梁绍基、杨诘苍双人展”正式开幕,来自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广州的多家美术馆馆长、艺术院校老师、策展人、艺术家齐聚此次开幕活动。“应该说,这次展览得到的业内评价还是不错的。”陈曾路说。

  博物馆里能否做当代艺术展览?关于这个问题,陈曾路思考了很久。“古代艺术品也好,现代艺术品也好,只要它是求真求美的,就能给观众以美育的熏陶。对于保存和展示不同时代的艺术语汇,博物馆应该保持客观、开放的立场。”最终,他决定以拥抱和谨慎的态度做出尝试。对于艺术家的选择是关键。梁绍基、杨诘苍各自以蚕丝与水墨这两种独具江南特色的传统载体作为创作媒介,讲述世界格局中的中国故事,“前瞻性的艺术语言与本乡本土材质的共振,丰富了观众美育的可能性。”

  “如何把当代艺术融入博物馆是一个课题。”陈曾路表示,艺术的作用不仅仅在于艺术本身,它也是城市的强心剂,未来吴文化博物馆的“再问”系列将会带来更多好的当代艺术展。

  文明苏州编辑整理

  内容来自:看苏州、苏州日报

责任编辑:姚 丽濛
打印】  【关闭】  【收藏】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