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网搜索

民宿经济助太湖小岛“二次腾飞”

发布时间:2021-10-13    来源:苏州日报
选择文字大小  

  村庄名片

  吴中区东山镇三山村

  三山村位于距苏州城西南约50公里处的太湖之中,区域面积2.8平方公里,下辖5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农户296户、共800余人。三山村以独具特色的太湖、岛屿、河流、湖岸带等湿地景观为主体,是全国唯一的太湖中的岛屿型国家湿地、唯一以村级单位打造的国家湿地、唯一的社区参与共建的国家湿地。

  “十一”黄金周期间,水光潋滟的太湖是出行的绝佳去处,有近2万名游客离岸登船,来到万顷碧波之中的三山岛,体验着度假、休闲、观光和旅游等多业态带来的缤纷乐趣,在湖光山色中感受着休闲之乐和生态之美。

  三山半落青山外,一水中浮蓬莱洲。作为中国内湖最大的群岛村落,吴中区东山镇三山村有着大自然恩赐的美丽山水和祖辈留下的深厚文化,在全村的奋斗下,村民人均年收入达4.6万元,还获评10余个国家级荣誉。

  如今的三山村,正借助蓬勃兴起的民宿经济,不断完善健全着客流的“造血功能”,力争打破传统旅游淡旺季格局带来的流量桎梏,实现村强民富的发展目标,让这座太湖小岛“二次腾飞”,为践行“两山”理念、聚力乡村振兴增添新注解。

  打破农家乐发展瓶颈

  农家小院也能“高大上”

  一座农家小院,如果投入超1500万元设计装修,会有什么效果?

  矗立在三山岛最北端的“过云山居”就是这样一座“高大上”的新民宿。

  主体建筑在原有民房的基础上进行了脱胎换骨的改建,整体的水泥灰色调不但不显“土味”,反而更贴合现代年轻人的时尚审美。高低错落的湖岸边,还根据地势建好了泳池和小码头。“楼顶天台可以听鸟鸣看落日,楼下酒吧可以把酒言欢,感受远离城市的美好。”一名住店客人这样评论。

  这家去年“十一”开张的民宿一年来还交出了一张“高大上”的成绩单——日常的客房价突破900元,能看到湖景的房间需要近1500元,周末和长假还有所上浮。平均下来,民宿每月的营收超过了75万元。

  “过云山居”的红火,是三山村跳出农家乐同质化发展的一次尝试。更多村民意识到,随着市场划分的越来越细,以往喝鸡汤、吃土菜、住民房的“廉价”农家乐时代已经过去了,需要拿出更有特色的体验,来满足现代都市消费者的需求。

  在“过云山居”不远处的“叁山得玖”,就在今年国庆假期迈开了“破圈”的步子。走进小院,颇具禅意的新中式装修风扑面而来,精致的茶艺、国际品牌的卫浴用品让人印象深刻。负责人介绍,该民宿建筑面积达450平方米,仅设计和装修费用就接近700万元。

  为了进一步规范村民农家乐的改造,进而形成对外经营的合力,三山村会对所有改造计划的方案图纸进行前期审核把关。没有了“随心所欲”的胡搭乱建,三山岛的民宿将朝着特色化、精品化的方向扬帆起航。

  “门票经济”后劲不足

  民宿经济将成客流新来源

  四面环湖,进出靠船,一座岛就是一个景区。

  翻开三山村历年村级收入的统计汇总,可以清晰地整理出一条该村自2001年起循“门票经济”而起的发展路径。

  2007年,在老书记吴惠生大刀阔斧的改造下,岛上基础设施陆续投用,三山村也开始迎来了村级经济发展的“高光时刻”。到了2016年,该村村级集体收入达到顶峰,年接待游客达35万人次,仅门票收入就超过1600万元。

  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给三山岛带来了真金白银,辉煌背后,三山岛人也逐渐意识到,“快进快出”的“门票经济”和彼时备受市民喜爱的农家乐模式是支撑三山村“腾飞”的主要原因。这种管理较为粗放且易被复制的发展模式,不但有着明显的淡旺季,也随着近年来周边地区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而显现出后劲不足的态势。

  竞争迫在眉睫,改变亟须出现。“农家乐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疫情也让‘门票经济’的经营模式受到了更大挑战,我们需要让更多散客在岛上‘慢下来’,用民宿经济让三山岛实现‘二次腾飞’。”三山村党支部书记姚洪介绍,目前岛上105家农家乐中,已有7家提升成为高端且更有特色的民宿,即使是疫情期间和淡季,这些民宿的客房平均出租率依然保持在75%以上,这样的“逆势向上”让村民看到了未来转型发展的方向。

  行前定则不疾,道前定则不穷。为了最大化利用民宿经济带来发展红利,村里将积极对外沟通交流,引进社会资本,让有意向、有底蕴的市场主体上岛参与到农家乐提升的过程中来。“未来,三山村将利用自身区位优势,携手‘国字头’或上市企业,以自然村为单位对全岛分区分片进行整体打造,实现盘活现有资源的同时,真正实现村强民富的发展目标。”姚洪说。

  农文旅元素有机融合

  太湖古岛擦亮金字招牌

  一个村子,如果能获得一个国家级称号,已经是一件十分难得的事了。而位于太湖中的三山岛,却拿到了10余块国家级牌子。

  从生态领域的“太湖国家湿地公园”“全国生态文化村”,到旅游领域的“国家5A级景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再到文化领域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全国文明村”……成绩的背后,是三山村以生态和文化为抓手,不断提升服务专业化、精细化程度,全力开展的农文旅有机融合实践。

  “白金箱子黄金锁,里面可不能装一本糊涂账。”姚洪表示,为了充实三山岛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内涵,三山村遵循“专业人干专业事”的思路,明确了村两委、专业合作社、村民以及专业旅游运营者各自的分工,争取旅游产业链价值的最大化。

  以村两委为例,在做好做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基础上,三山村还在不断强化常态化管理举措,在村庄保洁、房前屋后美化、照明排水设施提升等细节处下功夫,以做好基础性的服务工作来扮靓小岛,让更多游客能在村里找到停下脚步欣赏太湖风光的地方。

  总投资近2亿元的太湖三山岛国家湿地公园也有着巨大的农文旅开发潜力。10000余亩的湿地不仅是观光游的“打卡地”,其内部栖身的7大类、总种数超过300种的鱼、鸟、两栖、爬行动物和丰富多样的植物,将成为研学游的一座“富矿”,进而衍生出更有生命力的文创产品,吸引更多年龄段人群的目光。

  在饱览自然风光的同时,三山村深厚的历史也让人惊叹不已。以文化为核心竞争力,三山村以节势打造出了有着岛屿特色的旅游文化品牌,推出了“正月初五喜迎财神”“太湖三山岛马眼枣文化旅游节”“迎中秋篝火晚会”等一系列文化活动,全国游客纷至沓来,在这座宜居宜游的小村中感受太湖文化。  (苏报采访报道组)

责任编辑:姚丽濛
打印】  【关闭】  【收藏】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