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网搜索

村书记为75名“县官”上农课

发布时间:2021-10-20    来源:苏州日报
选择文字大小  

  “一亩水稻的秸秆够养3只羊,3只羊的粪便能肥一亩地。”10月19日下午,在太仓市城厢镇东林村,村党委书记苏齐芳讲述的循环农业模式,让学员们听得入神。这堂特殊的农课是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党政正职专题培训班的课程之一。

  “举办这期培训班,目的是帮助重点帮扶县的党政主要领导开阔视野,更好地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央组织部干教局五处副处长郑伟超介绍,前期,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在上海周边地区选择实地学习点,东林村通过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实现强村富民,极具学习借鉴意义。

  当天下午,75名来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县委书记、县长走进东林合作农场,在苏齐芳的带领下,坐上小火车,沿途观看东林合作农场的数千亩水稻田、农文旅景点;实地参观米厂、饲料厂、羊场,了解东林循环农业的具体模式。

  水稻秸秆发酵成生态饲料,饲料喂养出美味湖羊,羊粪处理成生物肥料,肥料抛撒回千亩沃土……“一根草、一片田、一只羊、一袋肥”的“四个一”循环产业链勾起来访学员们的兴致。苏齐芳介绍,今年东林村还增加了“一粒米、一根芽、一头牛、一根菌”,开发多种功能性大米、工厂化生产芽菜、饲养肉牛、种植菌菇,继续放大生态循环效应。

  在羊舍里,众人围着苏齐芳提问:“回收秸秆的成本高吗?会不会增加农民负担?一只羊6个月能长到多少斤?羊肉品质怎么样?这种模式能带来多少效益?”苏齐芳一一解答:“秸秆回收全程机械化,2200多亩稻田只需9个专业农民。羊羔半年后能长到100斤,羊肉基本没有羊膻味。循环产业链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贡献1200万元。”

  随着生态效应的显现,东林村的农产品附加值提高了。“我们的大米1斤至少卖8块钱,比普通大米贵3块,一亩水稻能多卖2400元。”苏齐芳说,循环模式还减少了约60%的化肥用量,农场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从1.9%提升到4%。

  “村书记长期奋战在乡村振兴一线,实践经验丰富,请村书记上课,能帮助这些县委书记、县长掌握农业农村发展的新情况、新变化。”国家乡村振兴局政策法规司法规处二级调研员李晓杰说。

  “我们那里山地较多,能不能尝试小规模的循环生产?”专题讲座上,大家结合东林模式,就各自地区的农业产业发展展开讨论。四川省甘孜州新龙县委书记董德洪很受启发:“我们县主要种青稞、养牦牛,如果青稞秸秆也能回收利用,做牦牛饲料,效益一定能提高不少。”(驻太仓首席记者 顾志敏 见习记者 周哲)

责任编辑:姚丽濛
打印】  【关闭】  【收藏】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