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网搜索

江苏最美人物端木银熙(上):一生种一个稻田梦

发布时间:2021-08-11    来源:苏州日报
选择文字大小  

  ——记江苏最美人物、常熟市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所总农艺室原主任端木银熙(上)

  人物名片

  端木银熙,1947年生,男,中共党员,常熟市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所总农艺室原主任。曾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科技人员”“中国好人榜·敬业奉献好人”“江苏省劳动模范”“江苏省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上午7时,常熟市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所总农艺室原主任端木银熙准时出现在了种质资源圃里,依旧是下地时的一身固定“行头”:一顶草帽、一双高筒套鞋、一个笔记本和一个水杯。只要有了这“四件套”,端木银熙就能在烂湿泥泞的稻田里一蹲就是好几个小时。

  “眼睛上动了手术,‘四件套’变成‘五件套’喽。”端木银熙笑着说。如今,戴上一副墨镜,74岁的端木银熙成了稻田里“最靓的仔”。

  有着“江苏袁隆平”之称的端木银熙在水稻育种领域孜孜不倦50多年,主持承担了30多项国家高技术研究计划及部、省、市重大科研项目,先后育成“太湖粳系列”“常优系列”“常农粳系列”“常香粳系列”等37个水稻新品种,曾获“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充分肯定,称他为“难得的真正的水稻育种家”。

  关键词:钻研

  苦行僧式修行蜕变为育种专家

  日前,“小农人”水稻插秧亲子研学活动在常熟市农科所水稻育种繁种基地举行,带着孩子实地参与到插秧活动中,在老一辈家长看来很有必要。“我们那个年代的人都有过插秧的经历,有机会让孩子走出教室,体验种田的辛苦,才会更加珍惜粮食。”家长黄华说。

  看着如今的孩子吃饱穿暖、精力充沛的样子,一辈子扎根稻田的端木银熙更是满满的欣慰。

  1947年,端木银熙出生于常熟农村,生活没有为他的童年增添多少瑰丽的色彩,倒是饥饿给他留下了一生无法抹去的阴影。就在端木银熙开始长身体的时候,恰逢“三年困难时期”,他饿得刻骨铭心。“地里的粮食为什么不能长得多一些?”少年端木一遍一遍地问,却没有人给他答案。

  16岁那年,父亲去世,刚初中毕业的端木银熙不得不放弃读书的梦想,来到生产队挣工分填饱肚子。两年后,端木银熙被推荐到公社农技站,当上了农技员。此后10年,他在田间地头为农民服务,深深懂得了只有良种才能长出高产的水稻,才能让大伙儿吃饱饭。一个梦想在端木银熙心中深深扎根:为农民培育出高产优质的水稻品种。

  十年蛰伏,一朝春来。1976年,常熟县委、县政府决定组建县农科所,开始攻关良种培育。经过考核,端木银熙被抽调进来,专门从事水稻育种,他的梦想也开始发芽生枝。

  水稻育种是门科学,需要精深的专业知识,仅有初中文化的端木银熙深感底气不足,于是他决定自学。6年时间,自学13门课程,把教材都翻烂了,他最终拿到了大专文凭。“当时我已经40多岁了,在单位里年纪最大,看书都靠自己啃,一遍不行就两遍。”端木银熙说。

  水稻育种又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仅跟书本学是不够的,在端木银熙眼里,同行都是他的老师,因此常常到周边兄弟县市的农科所取经,到各个示范点察看。上世纪90年代结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后,更是经常主动请教。每年4月,袁隆平团队都会召开一次杂交育种交流汇报会,端木银熙每会必到,大开眼界、深受启发。

  正是这样苦行僧式的修行,30多篇论文、多部专著从端木银熙手里诞生,众多水稻新品在他的耕耘中不断从理论化为现实,育成品种在苏、浙、沪、皖、鄂推广,为国家增产粮食20.6亿公斤,增加社会经济效益30多亿元。

  关键词:沉浸

  一年两夏不惧烈日苦作

  今年4月,常熟市农科所水稻育种南繁团队从海南三亚南繁基地返回常熟。经过5个多月的辛苦耕耘,由端木银熙带领的科研团队共完成小面积制种杂交粳稻组合40个,测配组合2081个,为下一轮育种工作的开展做足了准备。

  回到常熟后,端木银熙马不停蹄投入了新一轮的工作中。在育种基地的稻田里,成千上万个亲本的米质要测定,抗性要通过接种来反映,性状、遗传特性要不断观察,一个个积累起来,在端木银熙的脑海里定格。

  育种人对光阴有着特别的紧迫感。从杂交配组到新品种培育成功,平均需要10年,选育出一个突破性优质杂交粳稻的时间则更长。漫漫育种路,端木银熙恨不得将一天掰成两天用。

  常熟地处亚热带,冬春季不适合稻种培育,为了加快育种进程,从1995年开始,每年11月中下旬在常熟完成水稻测定后,端木银熙便带着团队赶到海南进行“南繁加代育种”,一直干到次年4月底,利用南方温暖的冬季气候多繁育一代。这样,他一年中过两个夏天,种两茬水稻,一年能干两年的活。

  水稻育种须在露天作业,海南温度高、太阳辐射强,两三天下来,人就会脱一层皮。更让人头痛的是,水稻田里蚊虫成群,毒蛇出没,端木银熙和课题组人员必须穿上又重又闷的长筒套鞋下田。踩在水田里,上有烈日暴晒,下有热水灼足,把人蒸得大汗淋漓,半天不到,白花花的碱斑就结在了衣服上。

  “下午一点半到两点是水稻的开花期,水稻开花只有短短的几十分钟,为了不耽误最佳时机,我们搬着小马扎,守在旁边,眼睛盯着稻穗,看着它一点点长大开花。”去年第一次到南繁基地的小伙子唐乐尧感叹,日头最烈的时候,气温高达37℃,自己都有点扛不住,端木老师却习以为常。“他经常强调,这是观察水稻开花习性和花粉育性的最佳时机,每天水稻的性状都不同,因此一刻都不能马虎。”唐乐尧说。

  到海南育种的工作人员换了一茬又一茬,唯有端木银熙26年来年年坚持,其间从未去过任何一个景区游玩。稻田,就是他心里最美的风景。

  关键词:突破

  不仅吃得饱,更要吃得好

  今年上半年,由常熟市农科所选育的常优粳10号、常优粳11号、常农粳16号、常糯2号3种不同类型的4个水稻新品种通过省级审定。“目前我们所还有11个杂交粳稻组合、25个常规品种正在参加各级区试、生产试验,预计明年有望再添2到3个新品种进入审定。”常熟市农科所所长陆燕说。

  粮食生产追求的是米质好、产量高、抗性强,这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也是端木银熙坚持不懈追求的目标。他常说:“我一定要让更多人不仅吃得饱,更要吃得好。”

  1984年,常熟市农科所承担了苏州下达的“单季晚粳新品种选育”课题,端木银熙带领课题组全体人员,围绕“早熟、丰产、抗性、优质”育种目标,认真细致地选配亲本。经过9年的努力,1993年,“太湖粳1号”通过省级审定,并获得“省级名优品种”称号。

  历史性的突破极大地鼓舞了端木银熙以及整个课题组科技人员的士气。1994年,“太湖粳2号”通过省级审定,成为上世纪90年代中期苏州市水稻主栽品种和江苏省晚粳水稻当家品种,常熟市农科所也因而以高产育种著称省内。

  太湖粳系列的培育属于常规杂交育种,随着农户对水稻品质要求的不断提高,想要在品质和产量上获得突破,就必须进行优势杂交育种。端木银熙和他的团队一株一株剥去谷粒颖壳,查看谷粒质量,筛选上万次,一次次失败,一次次重新开始,终于在2002年革命性地选育出“常优1号”。

  “常优1号”不仅成了江苏省首个通过国家级审定的杂交晚粳稻组合,也是常熟市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三系”杂交粳稻,打破了江南鱼米之乡无高科技含量的优质稻纪录。截至目前,常熟市农科所育成的水稻新品种数量达到37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稻新品种的数量位居全省乃至全国县级科研单位前列。

  如今,端木银熙已年逾古稀,但他仍在农业科研的第一线为最初的梦想拼搏奋斗。他说:“现在我正向着保健米、特色米这个方向努力,希望今后培育出的稻米品种能够满足更多元的市场需求。用一次次突破,为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贡献!”  (苏报驻常熟记者 商中尧 陈洁)

责任编辑:姚丽濛
打印】  【关闭】  【收藏】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