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网搜索

江苏最美人物张建珍:创新演绎 世界舞台唱响“苏州声音”

发布时间:2022-03-31    来源:苏州日报
选择文字大小  

  ——记江苏最美人物、吴中区评弹团党支部副书记张建珍

  她把柔中带刚的苏州评弹融进电影《金陵十三钗》,她的长篇评弹在上海刷新了连演15场的纪录,她用珠圆玉润的说噱弹唱填补了春晚舞台苏州弹词的演出空白,她用来自水乡的低吟浅唱在英国伦敦“吸粉”无数……

  在三十年的评弹生涯中,吴中区评弹团党支部副书记、国家一级演员张建珍扎根一线演绎角色,并在传承中不断创新,赢得了观众和同行的认可。水乡城市的韵味和吴音吴调的风雅也跟着她的脚步传遍了大江南北、异国他乡——这名为评弹而生的演员正用“最美苏州声音”唱尽江南风情。

  发展

  先守正再创新

  传统剧目也能让人耳目一新

  苏州评弹已在江南一带盛行四百余年,作为吴地方言原汁原味的典型标本,它静静守护着江南文脉。近年来,随着方言的流失消亡,苏州评弹也面临着不小的冲击,亟待从业者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开拓创新。

  “长篇弹词是评弹的根,它以‘说表’为首,但传统的‘说表’往往啰嗦又冗长。”身为一线评弹演员的张建珍,自然洞悉评弹艺术发展面临的问题。于是,她一改那种脸谱化、程式化的陈旧模式,从情节发展、情景衬托等方面认真准确地刻画人物性格和人物语言。

  在吴中区评弹团创作演出的《香山侍郎》《吴宫遗恨》《孙武与胜玉》等作品中,她所演的秀兰、西施、胜玉等角色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善唱“俞调”,在继承传统唱法的基础上,她将高亢与低沉、委婉与平直、刚劲与柔和巧妙结合得恰到好处,柔美婉转、珠圆玉润,改变了以往停留在只求“唱得好听”,而是以“声情并茂”为最高标准,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长篇弹词《沈万三》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2012年,该剧目由老一辈著名弹词演员陈平宇传给张建珍。2017年,剧目在上海逸夫舞台大剧场创下了长篇弹词连演15场的纪录,成了当年上海市的一个文化事件,但遗憾的是至今未有完全定稿。

  “从师伯手里接过来后,我就在一直不停修改打磨,精益求精。书里哪个人物语言或行为如今不合时宜了、哪个行为不符合人物性格、这个人物在当时情境里会怎么说、怎么设计情节会更具有吸引力、怎样发展人物才能更饱满……这些都是需要一磨再磨,不断更新的。”张建珍说。

  对于创新,张建珍始终坚持先守正的原则,只有把基础打好、打牢,才能进一步创新,盲目随大流的创新注定是昙花一现。“对于舞台下的观众来说,有时恰恰是内容越传统越喜欢。”张建珍说。

  “虽然回回听,却回回有变化、有新意,书中人物也都个个有血有肉、活灵活现,让人忍不住一听再听。”在《沈万三》的连演期间,有的上海戏迷甚至在剧院旁的宾馆订了房间,就为了每天及时看到演出,他们迫切期待着张建珍在疫情后能定期赴沪表演,让他们过把“戏瘾”。

  发扬

  伴大片上春晚

  让世界领略江南文化

  “秦淮缓缓流呀,盘古到如今;江南锦绣,金陵风雅情呀。”

  当这样一首凄美而又悲壮的《秦淮景》在张艺谋执导的战争史诗电影《金陵十三钗》中缓缓响起,商女绝唱、舍己为人的场景也深深打动了观众们。也正因为这次“出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感受到苏州评弹的美。

  让评弹“牵手”电影,张建珍是第一次尝试。“张艺谋导演想要唱出故事感和女人味,苏州评弹就是柔中带刚的,电影也是一个可以让更多人知道苏州评弹、对苏州评弹产生兴趣的途径。”张建珍表示,为此,她们在录音棚花了近6个小时,终于录出了让张艺谋导演满意的作品。

  在张建珍的努力下,苏州评弹受众面正在不断拓宽,这样的“高光时刻”更是频频出现。

  2017年,央视春晚的舞台上响起了苏州人熟悉的吴侬软语。上海评弹团著名弹词演员高博文和张建珍一起,用蒋调和俞调对唱的形式,在节目《山水中国美》中讴歌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这也弥补了苏州评弹在央视春晚舞台上的空白。

  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张建珍回忆,接到表演通知时,离正式登台只有20天时间。她第一时间赶赴北京,和搭档跟着录音现学表演曲目,在巨大的审核压力前全力以赴排练、互相鼓劲。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的精彩表演让全国观众真切感受到了吴侬软语的魅力。

  在张建珍的不断努力下,苏州评弹的种子四处播撒,这种来自江南水乡的艺术表演形式不仅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与欣赏,也在一次次的文化碰撞中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

  “传统的才更有魅力,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勤跑一线的经历更让张建珍感受到了文化对民族精神和国家软实力建设的重要性。她屡屡走出国门,让苏州评弹走向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法国、新加坡、德国等多个国家。为了便于文化交流,每次出国演出前,张建珍都会准备一个英文实时字幕,外国友人也能听懂评弹,体会评弹之美。

  “一次在英国的展示,京剧、木偶戏等很多国粹都在其中,表演后随机采访一个外国观众,问最喜欢哪个节目,他脱口而出便是评弹。简单、干净,还有特有的旗袍加持,让外国人对评弹真正着了迷。”张建珍说,看着台下“洋面孔”们惊讶又赞叹的表情,台上的自己也感受到了他们强烈的好奇与兴趣,进而推动她更投入地演绎剧目。

  发动

  融热忱育青年

  倾力培养评弹未来力量

  作为一种艺术表演形式,苏州评弹的核心就是人。在三十年的职业生涯里,张建珍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出发,更清楚地知道评弹的发展离不开传承,更离不开具有恒心、毅力和决心的青年人才。

  作为吴中区评弹团党支部副书记,张建珍肩负着承上启下的重任。为此,她甘为人梯,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促进青年演员成长。每年,张建珍都和青年演员一起封闭集训,集训期间严格遵守作息规定、全程参与中篇排练、一字一句一腔示范……在和青年演员打交道的过程中,张建珍毫无保留地把三十余年前老师教授给自己的技巧和知识,再传授给青年演员,助力传统评弹文化焕发新的生机。

  去年11月起,在吴中区街头巷尾、镇村社区的大屏上,一部名为《文明礼让斑马线》的微型评话让很多群众看得津津有味。该剧的演员之一便是张建珍的学生玉兰。“剧目排练时间紧,搭档磨合难度大,一开始我对如何演好这种现代文明宣传主题的微评话也很头疼。”玉兰坦言。

  张建珍得知此事后,暂时放下了自己排练的节目,利用丰富的经验来指导两位青年演员的排练。“评话很讲究噱头,张建珍老师特地给我们加了很多噱头,让整个作品真正‘活’了起来。”玉兰表示,除了技术上的指导,在舞台服装搭配等细节上,张建珍也非常重视。为了符合文明宣传的主题,张建珍摒弃了传统的旗袍长衫,特地挑选了青年装,让演员呈现年轻、活力的形象,获得了大众的广泛喜爱。

  “曲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并不能快速收获,它需要时间的沉淀。”在引导青年演员学习的过程中,张建珍将对评弹艺术的一腔热忱融了进去,十年时间里,她每年完成四十余场评弹公益授课,学员接近3万人。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为了回报张建珍的付出,学员们也在各级赛事活动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近年来,张建珍指导学员参演的节目荣获江苏省文艺大奖、苏州市光裕推优奖、苏州市群众文化“繁星奖”等奖项;一批青年学员也获得了江苏省文艺大奖·表演奖、苏州市光裕推优奖·表演奖、新人奖等荣誉。

  新一代的传承让张建珍看到评弹的希望,也支撑她在评弹之路上越走越远。  (苏报驻吴中区首席记者 陆宇其)

责任编辑:闫 长武
打印】  【关闭】  【收藏】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