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网搜索

居家养老托起最美“夕阳红”

发布时间:2021-07-26    来源:苏州日报
选择文字大小  

  近日,张家港市大新镇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委托第三方运营项目完成招投标,上海夕悦老年颐养服务中心成功中标。这标志着该市8家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全部实现专业机构运营,张家港社会化养老进入全新阶段。

  “垂暮不离亲,养老不离家”是很多老年人的心愿。近年来,张家港市持续加大居家养老公共服务供给,探索新模式、构筑新载体、引入新技术,打通居家养老最后100米,打造居家养老的“张家港样本”。

  志愿者来敲门,“时间银行”存入幸福时光

  “一边陪王奶奶聊聊天,一边擦擦桌子拖拖地,一点都不累。”近日,在张家港市南丰镇永颐园,今年57岁的蒋三妹忙里忙外,帮着82岁的王金秀奶奶打扫卫生。蒋三妹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养老服务时间银行”项目的志愿者。

  去年,张家港市推行“养老服务时间银行”试点工作,鼓励60至69周岁的低龄老年人(女性可放宽至50周岁)为7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提供志愿互助服务,将服务时间储存为时间币,待自己年满70周岁或需要帮助时,用时间币兑换等值服务。

  “今年我市的‘养老服务时间银行’将实现全市村(社区)覆盖,我们将张家港市户籍所有年满70岁的特殊困难老人纳入时间银行关爱体系,招募热心公益慈善的商家加入时间银行爱心商家库,并在志愿服务、志愿者风险防范上下功夫,为志愿者提供养老护理、急救、心理疏导等培训。”市民政局社会福利服务中心副主任陈瑶介绍,张家港市还成立养老志愿者协会,整合18家养老服务社会组织、28个志愿者团队和低龄老年人志愿者等社会资源,形成养老志愿服务长效运行机制。截至目前,首批1973名服务对象已享受志愿服务16817人次,志愿者及团队通过服务已获取“时间币”19820个。

  10分钟服务圈,“托老所”就在身边

  “现在能来社区做一些专业的脑健康训练,对我们这些上了年纪的人是很有好处的。”家住大新镇新南社区的唐阿姨今年79岁,自从社区开展“脑健康计划”项目后,她来社区更勤了。

  做完脑训练后,还能和老伙伴一起跳操、做游戏,在公益食堂吃完午饭再回家。唐阿姨喜滋滋地说:“这社区啊就像‘托老所’,吃饭、娱乐、交友、理疗……从生活照料到健康保健都能满足。”

  自2014年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化试点以来,张家港市积极引入和培育为老服务企业及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截至2020年底,已有24家为老服务企业和社会组织提供托管服务,社会化运营实现100%。

  在这一过程中,张家港养老服务社会化得以推进,并摸索出了几种模式。“放水养鱼”,张家港市出台10多项扶持政策,对连锁经营品牌化项目给予资助,扶持出华夏乐龄服务中心、永联惠民服务中心、麦卅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本土专业养老服务企业;“凿渠引水”,从2017年开始,张家港市连续两年举办推介会,面向全国对接供需资源、搭建交流平台、促进社企合作;“鲶鱼活水”,引进国内优秀养老服务机构与本土企业联合,参与市镇两级公益创投,有力催化本土企业的成长。

  数字赋能,居家养老更有“科技范”

  没有一张床位,却承载着全市6万多名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帮洗衣服、买菜做饭、按摩、剪指甲……只需拨打一个电话,就会有人上门提供服务,在张家港,亲情(虚拟)养老院的工作人员成为不少港城老人期盼的“老朋友”。

  2013年,张家港市亲情(虚拟)养老院开始运行,多年来,养老院采用智能化服务终端,为该市高龄、失能、失智的空巢老人提供安全防护,利用智能腕表对老人生命安全精准定位;建立“一人一档”电子健康档案,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套餐,实现供给与需求的高效对接;与专业医疗机构建立服务支援机制,提供优惠体检、绿色通道、上门义诊等服务;开发微信小程序,对服务人员上门服务时进行人脸识别、身份确认,服务情况实时上传至系统,避免假单、漏单等现象发生。

  “我们通过在各区镇(街道)设立亲情(虚拟)养老工作站,各村(社区)设居家养老服务站,形成市、镇、村三级管理网络,统筹协调、实时监管。线上设12349热线,线下有专业服务公司、养老机构,线上线下紧密结合,服务进程有跟踪,服务质量有监督,意见反馈有处理。”张家港市亲情(虚拟)养老院院长孙丽说,目前,该市亲情(虚拟)养老院居家养老服务人次突破千万,并实现了80周岁以上老年人养老援助服务全覆盖。

  今年,张家港市又启动了养老服务大数据平台建设项目,建立养老服务资源库和养老服务队伍数据中心,可以提供高效便捷的供需对接、质量评价、远程监测、数据分析等服务。该平台还可对养老机构实施统一管理,以精准数据分析和运用,实现智能化服务、大数据应用、全流程监管,大大增强监管的透明度。(苏报驻张家港首席记者 杨溢 见习记者 陈梦娇)

责任编辑:姚丽濛
打印】  【关闭】  【收藏】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