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网搜索

苏州时代新人第五娟: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发布时间:2024-03-11    来源:
选择文字大小  

  

  人物名片 

  第五娟,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放射医学与防护学院教授。她怀揣科技报国信念,加盟苏州大学放射医学与防护学院,投入到放射性污染应急医学救治相关应用基础研究,服务于国家核能发展和核安全重大战略需求,为我国核应急药物研发和储备提供新思路,彰显巾帼硬“核”担当。她曾获“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等荣誉。

  “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为我们的工作指明了方向。”第五娟表示,作为一名高校的教育科研工作者,身兼教书育人和科研创新两大任务,自己深受鼓舞,倍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知其所以然”的愿望驱动探索脚步 

  十多年来,第五娟和团队面向核应急医学救治中关键的放射性核素体内污染场景开展促排药物的相关研究,研发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新型高效的促排剂,“目前,我们正在积极推进临床前研究和临床转化,未来有望为核从业人员和公众提供安全保障。”

  本科学习阶段,第五娟参与了镧系元素功能材料相关研究,对这些元素的配位化学有了初步了解。在读博时,她选择了与镧系元素具有一定相似性的锕系元素开展研究。“当时主要兴趣驱动,想知其所以然,更想探索未知。”锕系元素,尤其是92号元素铀是核燃料的核心,在事故情况下可能会大量进入人体且很难被完全排出,长期沉积更会造成无法逆转的伤害。在博士后研究期间,第五娟接触到了锕系元素促排剂这一研究领域,了解到促排剂能够将人体内污染的放射性核素尽可能地排出体外,减轻损伤程度。“同时,我认识到该领域相关研究对我国核能发展和核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而自己在锕系元素配位化学方面的研究积累,能够服务于促排剂的研发工作。”2013年8月,留学归国回到苏大工作后,第五娟坚定地选择了这个方向开展科研工作。

  精益求精做好研究与转化 

  万事开头难。基于放射性锕系元素的配位化学特点设计的材料,按照传统的合成路线,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获得。针对这一难题,第五娟和科研团队从头开始,通过分析材料与锕系元素络合能力的关键影响因素,结合理论计算优化,设计制备了新型促排剂,不仅克服了合成的难题,更实现了促排效果的显著提升。

  在地方政府、学校、学院和领域专家的支持下,第五娟和团队顺利搭建了放射性核素促排剂的研究平台,相关工作高效开展起来。“苏州市的产学研平台,让我们能够更加便捷地与其他科研院所和高校高效合作,加快基础科研的推进速度;通过与生物医药产业建立紧密的联系,为我们实验室成果的临床前研究和临床转化提供了快车道。”

  在科研道路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放射化学家柴之芳是第五娟的精神导师和学术导师。“柴院士时常以个人经历教育我们要发扬‘两弹一星’精神,将自己的科研方向与我国核事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鼓励我们要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精益求精,要‘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在他的指导和支持下,我们的科研工作不仅回答了一些重要基础科学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成果在核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也让自己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第五娟说。

  在科研道路上展现巾帼力量 

  “女性科研人员的占比逐年增加,一系列支持女性科研工作者的政策措施不断出台,我相信未来女性一定能够在科技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第五娟说,现在有非常多优秀的女科学家,从大家的事迹中,她学习到了很多。“我所接触到的女性科研工作者,不仅有耐心,认真细致,并且对科研工作充满了热情,思路敏捷,沟通能力也非常强,与她们交流合作,我觉得充满幸福感和成就感。”

  劳逸结合、经常锻炼,保证身体健康,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这是第五娟长期以来养成的生活习惯。“具体到科研工作,我觉得坚持在一个科研领域深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拓展创新,可能有助于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做出有显示度的成果。”

  活跃在教学科研一线的第五娟,以老一辈科学家的先进事迹为榜样,引导学生们形成以“医”报国、以“核”报国的终生理想和奋斗目标。“今后,我将继续努力培养我国现阶段紧缺的青年人才,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应急药物并积极推进临床转化,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科技强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记者 陆飞龙)

责任编辑:汪 丽
打印】  【关闭】  【收藏】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