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网搜索

走街串巷“唱响”春天

发布时间:2024-03-14    来源:姑苏晚报
选择文字大小  

  春日渐暖,张家港塘桥镇,78岁的庞祖泉唱着小调,出现在街头巷尾。他头戴小帽,身穿长衫,肩背褡裢,手持春锣和敲板,用传承600年的“仪式感”唱响春天。这样的庄重,在今天已是鲜见,但庞祖泉坚持要把这门张家港的非遗传承下去。

  庞祖泉是塘桥唱春的非遗传承人。据他介绍,唱春又名“颂春”和“送春”,至今已有600年历史,早先,唱春艺人们集中在立春前后1个月开唱,以表达对新春的美好祝愿。发展到后来,唱春不再局限于春天,而衍生出另一层“唱喜”的含义,塘桥地区但凡有人家办喜事,均会有唱春艺人上门献艺。

  春锣和敲板是传统唱春艺人必备的两个器具。春锣重约两斤,谐音“两京”,寓意唱遍四方,直至南、北两京。敲板长约十三寸,意为明朝时的十三省,敲板上通常刻有“龙凤官春,天下太平”的字样。

  唱春艺人边走边敲春锣,提示旁人“唱春人来了”,这是唱春的第一个步骤,有点儿“隆重登场”的意思。然后,艺人便开始站定演唱。唱词或依循唱春前辈留下的唱段,或是即兴新编,带有应景的吉祥意味,后者更要求唱春艺人具备一定文学素养。唱段一般七字为一句,四句为一节,如“一更里来一更响,喜鹊树上叫不停”。每节结束后,唱春艺人便会敲响春锣,再开始唱第二节,依此往复。

  庞祖泉说,他的童年时代,张家港塘桥地区有数以百计的唱春艺人,“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唱春是活跃节日气氛不可或缺的曲艺活动,唱的是春天,寄托的则是百姓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然而时移世易,走进新时代,在大众文艺百花齐放的“春天里”,唱春却逐渐式微,成了一项较为冷门的非遗。

  为了不让唱春退出历史舞台,塘桥老年大学从2018年开始,将“塘桥唱春”纳入课程。庞祖泉曾担任过唱春班的老师,人数最多的时候,有30多个学生来到他的课堂。除了教授传统唱春的唱调,他还自己编写了“十唱新塘桥”教予学员,不仅在唱词中融入了崭新的地区面貌,还将快板等元素添加进了唱段中,使得原先单一的唱春内容变得丰富而“时髦”。

  在庞祖泉家中,留存着旧唱版本和新编版本的唱春抄本,其中,有不少是多年前他从自己的师傅手里传承来的,更多的,是他在几十年的唱春生涯中自己手写、整理而来。他一直珍藏着这些唱本,期盼有一天,有新人能从自己手里接过它们。(记者 王敏悦 通讯员 冯瑶)

责任编辑:汪 丽
打印】  【关闭】  【收藏】  【顶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