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网搜索

张家港:文明就是从“夺冠”到“习惯”

发布时间:2020-11-19    来源:苏州日报
选择文字大小  

  全国文明城市“六连冠”!

  日前,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评选结果出炉,文明张家港再次迎来高光时刻。

  从最早提出“建设文明城市”概念,到如今全国文明城市“六连冠”“大满贯”的领先示范;从昔日苏南“边角料”的逆势突围,到如今全国百强县前三的开放再出发,“一把手抓两手,两手抓两手硬”,20多年来,张家港的精神文明建设历久弥新,始终领跑全国。

  当我们把镜头推近,走进全新升级的“文明益空间”、探访旧物新生的“美好杂货铺”、开启能量满满的“文明实践云平台”,会更真切地触摸到这座城市的文明脉动——多年来的高标准创建,让文明基因嵌入城市的每一寸肌理,构成了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协调发展的底层逻辑,实现了从“夺冠”到“习惯”的文明养成。  

  一个“文明益空间”

  解锁文明实践与文明创建同频共振“新姿势”

  在张家港高铁站进站口一角,30平方米的“文明益空间”是不少旅客的“打卡点”。

  走进“益心手工吧”,候车旅客可以现场学做非遗手工艺品,并进行义卖;2个胶囊办公室,可为有需要的乘客提供便利服务;“诚信书吧”里,旅客可以免抵押借阅图书,免费下载电子书。更有趣的是,“文明益空间”还特别推出了“半小时志愿者”体验项目,如果你有兴趣,候车时间也能成为爱心时刻。

  一个对外交通新枢纽,一个城市文明新空间,演绎着新时代文明实践新故事。

  公益、慈善、诚信、互助,小小的“文明益空间”成了城市的“文明客厅”,喜迎八方客。

  张家港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钱晓东介绍,作为张家港文明实践的最新载体,张家港已在公园江湾、车站码头、阅读载体、服务窗口等处建设了40个“文明益空间”,将文明实践与文化活动、美学体验融合升级,在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同时,培育和引进社会主体和社会公益组织入驻运维,策划生产特色化、优质化、精准化品牌服务输出项目,让百姓共享共用,激发市民更强的内生文化气质和文明素养,倡导全社会人人成为“益空间”知行合一的崇尚者和文明实践的“益行者”。

  统筹整合资源,彰显文化特色,涵育文明养成。从文明实践点到“文明益空间”,这是张家港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最新探索,更是精神文明建设的认知升级和自我进化。

  回望过去,从抓卫生起步、到城乡一体联动,再到提升城市品质和市民文明素养,与时俱进、创新实践,是张家港精神文明建设的原动能。

  放眼当前,建设全国首个“学习强国”线下学堂——“追梦学堂”,打造党员群众学习、交流、分享的思想“能量池”;成立社会心理服务指导中心“开心驿站”,构建面向市民的心理服务生态系统;启动“文明餐桌·添加公筷”“关爱自然·减少污染”“科学锻炼·健康乘倍”“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文明新风倡导系列活动,一套“加减乘除”精算法,涵养文明健康新风尚;发布新时代文明实践智慧云平台,让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一网通达、触手可及;创设精神文明建设张家港研究与交流中心,构建传播新思想、新理念的思想阵地……张家港以一个个深接地气、活力满满的创新实招,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的赛道上再次成为领跑者。

  紧扣时代脉搏,主动破题求解,在“张家港精神”的滋养下,在一次次的自我超越中,张家港不断解锁文明实践与文明创建同频共振的“新姿势”,走出了一条具有张家港特色的文明实践新路径。

  一间“美好杂货铺”

  让志愿者“人人可做”志愿服务“处处可为”

  在张家港市区河西南路上,一间简洁通透的玻璃小屋人气很旺,这是港城的新晋“网红店”——“美好杂货铺”。

  小店里没有收银员,只有一个捐款箱,货架上的货品琳琅满目,大部分是市民捐赠的闲置物品。一件卫衣标价 30 元,一个毛绒小熊玩具 20 元,一个小沙包定价 2元……价格不贵 ,却总有“顾客”多给钱,还不找零。一间小小的“杂货铺”里爱心涌动,成为文明张家港的最美注脚。

  “现在大家生活条件变好了,闲置物品堆在家里占地方,想扔掉又舍不得。不如拿到我们‘杂货铺’,把旧物变成爱心。”“美好杂货铺”的“店长”钱雪英是张家港一名资深志愿者,她告诉记者,2018年底,她带领团队开起了“美好杂货铺”,志愿者每天在店里轮班值守,将市民捐赠物资登记记录、分类整理、标价上架。售卖所得存入“美好基金”,专款专用,帮助困难家庭。截至目前,“美好杂货铺”共接受捐赠物资上万件,帮助困境家庭35户。

  捐款捐物、卖货淘货,“美好杂货铺”让闲置旧物“为爱新生”,更让公益慈善成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

  一个人带动一群人,一群人温暖一座城。志愿服务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如何避免志愿服务“走过场”,让“爱心”更“走心”?张家港着实动了一番脑筋。

  项目不接地气怎么办?组织专业团队摸清需求、设计项目。活动要持续开展经费哪里来?企业加入“伙伴计划”,主动认领项目。活动中出现意外怎么办?保险公司无偿提供人身意外伤害险,志愿者没有了后顾之忧。志愿服务不专业怎么办?在全国县级市中率先成立志愿者学院,系统化给志愿者“充电”……一系列实招,让志愿服务走心走实。

  在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持续涵濡浸润下,越来越多的张家港人发自内心地帮助他人、服务他人,跟着城市的脚步一起成长。

  1200余支志愿服务队伍,平均每天近200个志愿服务活动……志愿者犹如“星星之火”,让凡人善举在这片土地上形成燎原之势,演绎着文明张家港的“热度与激情”。

  文明人建文明城,文明城育文明人。

  张家港成立志愿服务指导中心,打造兼具“项目孵化、资源协调、志愿者培训”等功能为一体的志愿者之家;修订完善志愿者礼遇办法,让“德者有得,好人好报”;开设“志愿者能量屋”,全面提升志愿者的综合能力和文化素养——城与人的双向赋能,让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行稳致远。

  张家港市委副书记、代市长韩卫说,“让志愿者‘人人可做’,让志愿服务‘处处可为’,让社会尊重和关爱志愿者的氛围‘时时可感’,共建共享,持续为城市文明加分。”

  一朵能量满满的“云”

  文明实践与群众需求精准“强链接”

  “在‘文明实践云平台’上‘点了个单’,没想到文明实践活动这么快就送上了门。”近日,乐余镇社区居民王琳借助云平台,成功预约了一场以“书香家庭学环保,亲子共读创文明”为主题的文明实践活动。当天,21组家庭齐聚一堂,在趣味游戏中学习垃圾分类知识,共度亲子时光。

  文明实践只有做到供需对接、精准发力,才能得到群众认可。今年7月,张家港市新时代文明实践智慧云平台上线,“云平台”上,市民不但可以预约下单、点赞评价,也可以报名成为志愿者,参与活动服务他人。

  志愿服务一网通达,百姓需求热力点亮,这朵能量满满的“云”借助大数据,打破空间壁垒、条块界限,激活区域志愿服务资源,聚焦群众所思所想所盼,让数据多跑路、服务更精准。

  “新时代文明实践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在张家港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朱艳看来,“一个更关注个人需求、全平台资源链接互动的‘文明实践云平台’,不仅解决了‘服务找人’的问题,更实现了‘人找服务’,建立起文明实践与群众需求的‘强链接’,更有利于激发群众参与文明城市建设的主动性。”

  20多年的文明创建之路,塑造了张家港崇德向善的城市品格,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无论是志愿精神的传承,还是市民文明素养的提升,都成为这座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新抓手,在拓展文明实践大格局的同时,为文明创建的久久为功增添了新动力。

  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的旧俗怎么破?乐余镇永利村的移风易俗“大礼包”,给出解题思路。一本光荣证、两个中国结,乡村大礼堂免费用、文化志愿者送祝福,还有书法家写对联……“大礼包”里装着满满幸福感,让喜事新办有“里子”也有“面子”。

  老小区活动空间有限的难题如何解?凤凰镇湖滨社区的“和为贵工作站”有新招。社区老党员肖建军把自家车库改造成新时代文明实践点,每天晚上6点准时开门,他和4位楼道居民代表轮流值班听民情。

  农村垃圾分类遭遇“叫好不叫座”的尴尬怎么办?南丰镇建农村在村民孟坤祥家里建起“环保志愿岗”。“20节废旧电池换两双公筷,50个塑料瓶换一瓶酱油,30个易拉罐换一袋食盐……”每月两次的“鸡毛换糖”活动,让垃圾分类成为生活新时尚。

  张家港市委书记潘国强说,“以问题为导向,精准对接‘需求侧’,不断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高质量的志愿服务推动高水平的文明城市建设,赋予新时代‘文明张家港’新内涵,让小康更全面、让生活更美好!”(苏报驻张家港首席记者 杨溢)

责任编辑:姚丽濛
打印】  【关闭】  【收藏】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