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网搜索

这家人活跃在垃圾分类“时尚圈”

发布时间:2020-06-01    来源:姑苏晚报
选择文字大小  

  恰逢《苏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正式施行,这个“六一”,比起以往,有了一个特别的含义。胡建荣一家早早筹划着,一起为儿子所在幼儿园送上一份特别的与垃圾分类有关的礼物。此前,胡建荣一家就已是活跃在垃圾分类“时尚圈”的达人。带头引领“新时尚”的胡建荣,宣传垃圾分类原是他的本职;妻子陈晓珍,也是垃圾分类宣讲员,对于培训,她特别擅长;耳濡目染,家里上至老母亲、下至小娃娃,不约而同地被“裹”了进来。

胡建荣与母亲一起参加垃圾分类宣传活动。

  自己试过才讲得明白

  家里成第一“实验场”

  垃圾分类,从家开始。家里的垃圾分类怎么做?去胡建荣家看看。踏进这个家,点滴细节处,就能看出这家人对于生活垃圾规范分类投放的讲究。

  “刚开始在家对垃圾进行四分类,许多人会有些不习惯、不适应。其实,真做起来,一点不复杂。譬如,家里是不是每个地方都得摆上四个垃圾桶?当然不用,‘两桶一堆’就足够了。”胡建荣像个导游般,边说边带着记者四处转。“厨房、餐厅放一个厨余垃圾桶和一个其他垃圾桶。客厅、卧室、卫生间,需要的只是其它垃圾桶;全家再准备一个旧纸盒,偶尔产生的塑料瓶、玻璃瓶、塑料盒,统统放在里面,隔段时间,一次性归集到可回收物堆放点就可以了……”

  近两年,姑苏区苏锦街道、平江街道垃圾分类的日常宣传、检查督导是胡建荣的主要任务。怎么让居民既能做到规范分类投放,又简明易行不觉烦难,胡建荣把自己的家当成了第一“实验场”。正是因为有了切身体会,胡建荣宣传时,更能让大爷大妈们听得进去。

  宣传了这么久,效果怎么样呢?胡建荣用数字说话。百余个先行试验的小区,收集垃圾的种类、重量、减量率都有统计,而且是一日一梳理,一日一分析。数据优化,一天的疲惫顿时被成就感冲散;一旦出现退步,胡建荣立即找原因、想办法。他负责的一百多个小区,一天的数据整理完常常已过零点。只要“数据不理想,这一晚是睡不好了。”

  今年1月起,姑苏区在垃圾分类小区逐步取消了积分换物等激励措施。结果,居民分类投放准确率跟着退步了。这下,胡建荣又得忙了。“和环卫部门、社区工作者一起去看、去管、去沟通。入户宣传、监督引导,还是得反复抓、抓反复。”一段时间的努力后,这些小区居民的垃圾投放准确率又逐渐恢复了。

  家里有个“培训老师”

  餐桌上进行业务探讨

  从去年年底开始,胡建荣多了个为辖区单位和社区培训志愿者的任务。“现在,单位、社区积极性都很高,近三年多已经讲了近500堂课,越是周末越忙。”胡建荣说。

  那天,记者去采访,胡建荣正有两场课要讲,一堂课在一家国企,另一堂课在政府部门。胡建荣点开课件给记者看,不同的对象有不一“样的特点,课件也做了专门的设计”。他强调,这里面,有自己的夫人——陈晓珍的智慧结晶。

  陈晓珍在苏州高新区一家环保企业工作,目前,她也是垃圾分类宣讲员,每天在枫桥、通安、狮山等地轮流跑,承担着多个单位的职工干部和许多垃圾分类志愿者的培训任务。此前多年在外企工作,积累起不少沟通、引导的经验。对于怎么让培训更加吸引人自有一套,算得上是胡建荣讲课的“培训老师”。再问陈晓珍,她说,胡建荣实战经验强,对疑难问题的分析头头是道,对她帮助也不小。

  夫妻俩平时难得聚在一起,一碰头话题不知不觉就会朝垃圾分类上扯。业务探讨成了他俩餐桌上的“核心话题”。夫妻俩常常会一个讲一个听,来个模拟试讲。

  有这两个垃圾分类达人在,家中的所有人也被“裹”了进来。现在,胡建荣的母亲和嫂子都成了垃圾分类宣传督导员,胡建荣的哥哥则在从事小区有害垃圾的收运工作。好几次,胡建荣与母亲搭档上阵,走进社区做互动宣传。苏锦街道的居民们大都认识这两张“熟面孔”,只是没想到这两位默契十足的宣讲员,竟是“母子档”。

胡建荣与儿子做垃圾分类互动小游戏。

  父子搭档录制微视频

  送给幼儿园的“六一”礼

  全家总动员,当然少不了胡建荣和陈晓珍的儿子陈梓骏。还在上幼儿园的他,对全家人关心的垃圾分类也有了浓厚的兴趣。在陈梓骏的要求下,胡建荣为儿子配了垃圾分类游戏的全套装备。家里人常会陪着孩子做各种分类互动小游戏。如今,陈梓骏已经成了幼儿园小伙伴中的垃圾分类“小能手”了。

  “六一”前,陈梓骏就读的幼儿园打来电话,希望胡建荣以“专业人士”的身份和儿子,甚至是全家一块儿出镜,用情景剧、微话题的形式,为小朋友们拍一段垃圾分类科普宣传的亲子视频。

  在胡建荣、陈晓珍看来,灌输垃圾分类知识和理念,从娃娃抓起很重要。和小区居民多打交道就会发“现,有时咱们反复上门宣传,不及家里孩子一句提醒、一个纠正管用。”胡建荣说,所以,准备这份礼物,我“们会很用心。”(本报记者 肖辛)

责任编辑:叶蕴岚
打印】  【关闭】  【收藏】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