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网搜索

精心照顾偏瘫丈夫等来爱的奇迹

发布时间:2020-05-25    来源:姑苏晚报
选择文字大小  

朱小娥陪伴丈夫汤剑民进行康复训练。通讯员 秦倩 摄

  “西红柿、茄子、蚕豆……”20日上午,姑苏区虎丘街道清塘社区的朱小娥带着丈夫汤剑民去山塘菜场买菜,他竟然能说出好几个菜名。这也是他自2019年1月8日偏瘫以来,首次连续说出菜名。

  一年多来,朱小娥从一位不会做家务的女店主,转变为自制各种锻炼器具的“发明家”,把家改造为特别的康复室,悉心照顾中风偏瘫的丈夫。最终,她等来了爱的奇迹:汤剑民逐渐恢复四肢活动能力,还能说些简单的单词。同时,她也用实际行动兑现了当初结婚时许下的诺言:无论疾病还是健康,永远照顾他爱护他。

  突发脑梗瘫痪在床

  治疗半年多才回家

  汤剑民今年61岁,在中风前,是个乐观开朗的人。“我们夫妻在南浩街上经营一家小店,丈夫非常能干,自给自足的日子过得挺满足。”朱小娥说,在2019年1月8日,他们幸福平静的日子突然被打破,汤剑民在店里突发脑溢血,摔倒在地后便不省人事。“突如其来的状况,当时把我吓坏了。但我一直告诉自己,不能慌,他肯定会没事的。”由于送医及时,汤剑民被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经过诊断,汤剑民患上了脑梗。在治疗的那段日子,他躺在床上不能动弹,话也不会说,大小便失禁。朱小娥承担起所有照料之事,每日为丈夫擦身、喂饭、洗衣,并用热水袋为丈夫做热敷。在她的精心照顾下,住院一周后的汤剑民渐渐有了意识。经过半年多的康复治疗,朱小娥带着汤剑民回到了家。为了治病,他们的小店不得不歇业,生活没有了经济来源。社区工作人员在走访中了解到这一情况,及时为汤剑民办理了残疾证、“长护险”,并帮他申请了临时医疗补助。社区的关爱,让朱小娥备感温暖。

  妻子设计康复器具

  对病情有利都要做

  “出院的时候,医生告诉我,丈夫以后只能在轮椅上生活了,但我不会放弃。我给自己定下了目标:让丈夫自理生活。不管花多少时间和精力,不管前面的路多么艰难,我都会尽力帮他做好锻炼。”走进朱小娥的家,记者发现这里有一间特别的康复室。据悉,这里的每一件康复器具都参照康复医院器具的标准,而且都是她自己独立设计制作的。如:用空药瓶做弹指梯,用饮料瓶做转扶手和引力拉环,还特意改造了家里的地板,做了多层木质台阶,用于训练抬脚动作等。“只要对丈夫的病情有利,我都想办法找到、做到。”

  由于担心丈夫偏瘫,会导致肌肉萎缩,朱小娥不仅在他住院期间向医生学习如何按摩,还自学了基本护理知识,坚持每天为他按摩、推拿。为了恢复丈夫的语言功能,不管他是否能听懂,朱小娥每天总会不厌其烦地与他进行日常沟通练习。现在的汤建民已由最初的不会说,到说不清,最终恢复现在说得有点清楚了。

  她为丈夫改变太多

  相伴前行成风景线

  近期,不管风吹日晒,朱小娥每天都会扶着汤剑民在小区里走路,从刚开始迈出一步停一下,到现在步伐渐渐稳健。妻子搀扶着丈夫的画面,现在已成为小区里一道流动的风景线。不仅如此,他们夫妻俩也是越走越远,昨天还去了山塘菜场。“每天都看得见,这个大姐值得敬佩,也令人感动。”看着他俩相伴前行的身影,新村里的居民非常感慨。

  “她原来不会做家务,都是我做。我刚生病的时候,她不知道如何买米,一下子买了两种米回来。这一年多,她为我改变了太多太多。要是没有她的精心照料,我不可能恢复这么好。”说起患病以来妻子对自己的照顾,汤剑民虽然嘴上不太会表达,但他把妻子所做之事都铭记于心。(本报记者 管有明 本报通讯员 秦倩)

责任编辑:叶蕴岚
打印】  【关闭】  【收藏】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