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网搜索

古城非遗“圈粉”美院学子

发布时间:2024-02-23    来源:苏州日报
选择文字大小  

  “缂丝机上整齐排列的纯色丝线叫‘经线’,我们缂织前记住要将经线绷紧……”近日,在苏州文旅会客厅·探花书房,手工匠人使用“迷你”缂丝机讲解缂丝制作的基本原理。一旁,来自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大学生们正聚精会神地学习并录制视频。为传承缂丝、苏绣等传统技艺、增进对苏州传统文化的了解,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艺路一心”实践小队的同学们来到苏州,动手体验、学习非遗技艺,零距离感受传统文化之美。

  缂丝又称“刻丝”“克丝”,在宋代得到极大发展。由于织造的作品在图案与素地结合处微显高低,呈现一丝裂痕,犹如镂刻而成,故称“缂丝”。2006年5月,苏州缂丝织造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苏州缂丝画也与杭州丝织画、永春纸织画、四川竹帘画并称为中国“四大家织”。

  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艺路一心”实践小队先后走进博物馆、文化古街、古城背街小巷,实地参观非遗作品,聆听非遗故事,感受非遗之美,还在非遗传承人的带领下,动手体验和学习非遗技艺,同时收集整理与苏州有关的苏绣、苏灯、缂丝等,通过现场调查了解各个非遗项目,并精心录制宣传视频。

  “江南春晓、七里山塘、吴侬软语、枕河人家……是苏州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标签,被海内外游客赋予诗意、优雅、恬静的美好想象。苏州还蕴藏着深厚的非遗文化底蕴,有为人熟知的苏绣缂丝、昆曲评弹、桃花坞木版年画,还有诸多‘隐藏’的非遗,比如盘扣、剪纸、江南丝竹等,需要我们不断去挖掘学习、扩大宣传。”实践小队成员陆珲龄说。

  在卢建英苏绣艺术工作室,同学们拜访了苏绣传承人卢建英。卢建英从一幅苏绣作品《韩熙载夜宴图》入手,向大家娓娓道来苏绣的魅力与当代苏绣的发展趋势。

  “见到卢建英老师时,她正在工作室用虚实乱针法做着刺绣,她的作品深深吸引了我。我们能够零距离接触到苏绣大师并向她学习,感到非常幸运。”实践小队成员沈思溢说。

  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艺路一心”实践小队通过让年轻人“遇见”传统文化,将一处处“文化目的地”作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将非遗文化资源引入课后,打造具有“历史底色”的实践服务品牌,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记者 王可 通讯员 陆珲龄)

责任编辑:汪 丽
打印】  【关闭】  【收藏】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