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网搜索

非遗最好的传承是融入生活

发布时间:2021-06-08    来源:苏州日报
选择文字大小  

  □王嘉言

  让非遗项目真正走入寻常生活,必须着力提升非遗项目产品的“兴价比”。只有“兴价比”高的非遗项目,才能真正在民间扎根,从而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观前新艺广场日前举行了一场“苏州非遗·江南文艺”展演活动,传统非遗项目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亮相,非遗演艺类节目精彩纷呈,非遗技艺类项目好物荟萃,两者“一唱一和”,拉近了非遗与市民朋友们的距离。

  今年的6月12日,是我国的第16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的活动主题是“人民的非遗 人民共享”。非遗宣传展示活动突出非遗保护的“人民性”,让非遗保护成果惠及人民群众。苏州的这场非遗展演活动,很好地体现了今年的活动主题。其中的展演节目,原创评弹《浩歌一曲奏凯旋》,将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党和政府力挽狂澜、万众一心共同“战疫”的故事,通过传统评弹的演艺方式娓娓道来,充分体现了活动主题的人民性——从人民群众中来,到人民群众中去,情真意切,韵味十足。

  非遗技艺类集市上,一些受欢迎的文创产品同样体现了这一点。比如雷允上推出的“十二生肖”和“才子佳人”手绣香囊,这些文创主题在苏州民间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它们除了好看外,还有驱蚊防虫等实用功效,创意十足,因此受到市民群众的喜爱。

  由此可见,非遗只有真正融入普通市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才可以得到最好的推广普及、获得最好的传承土壤。事实上,非遗项目本来就来自民间,一旦离开民间,只存在于博物馆,本身就说明其可能脱离时代,缺乏生命力。

  而要让非遗项目真正融入寻常生活,必须着力提升非遗项目产品的“兴价比”。“兴”指兴趣,“价”指价格。近年来年轻人购物行为的背后,就是关于追求“兴价比”的消费哲学——从物质需求的满足提升为更多的精神需求的满足,在实际的消费行为中不再单纯根据性价比来考虑商品与服务的选择,而是更多从满足个人消费理念、品位、心情与感受出发。也就是俗语所言的“花钱买心情、花钱买高兴”。只有“兴价比”高的非遗项目,才能真正在民间扎根,从而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责任编辑:姚丽濛
打印】  【关闭】  【收藏】  【顶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