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网搜索

长泾畔焕发文化新魅力

发布时间:2021-03-31    来源:苏州日报
选择文字大小  

  ——相城区北桥街道唱响戏乡文化发展新旋律

  开口船拳从濒临失传到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少儿评弹从初出茅庐到登上国内外各大舞台,“冶长泾杯”戏曲票友大赛从苏州本地扩大至长三角地区……作为全国首个乡镇级“中国民间戏曲文化之乡”,20年来,相城区北桥街道用一次次探索、创新、突破,蓄足文化底气,树起文化名牌,擦亮文化名片,彰显文化自信。

  “复活”传统技艺,传承孕育百余名小拳师

  江苏省农民体育节、漕湖国际金秋龙舟赛、相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第四届体育节开幕式、石湖串月中秋艺术节……近年来,北桥开口船拳重回视野频频亮相。行云流水般的一招一式,配合吴侬软语的江南小调,开口船拳打出了桥上水乡北桥的力量和韧性,释放出独特的地方文化魅力,展示着北桥的文化自信。

  船头上打拳,是江南水乡的一种独特的拳种文化,在不断传承中让北桥船拳进一步演变,从“不开口”发展到“开口”,拳师在船头上打拳时边打边唱拳歌,有时是赤手空拳,有时是器械格斗。

  3月16日,第五批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结束公示。74岁的尤林根凭借开口船拳技艺跻身其中,被评为“江南船拳”传承人。

  “我8岁拜师学拳,苦练3年,才被允许上船打拳,后来几年就一直跟随师父参加北桥、黄埭、浒关等地的庙会,以及一些武术交流活动。”尤林根告诉记者,虽然后来船拳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船拳已经融入了他的血液,空闲时,他都会打上一套。

  2009年,北桥街道下决心“复活”这门传统技艺,让船拳重新“开口”。尤林根在内的10多名老拳师组成了一支开口船拳队,通过口述和演练等形式,修复了一页又一页拳谱。2013年,300多平方米的北桥船拳馆建成开放,该馆将学习、培训和演武融于一体,既是老拳师们日常训练的场所,又把原汁原味的船拳展示出来。经过“抢救性”恢复,2016年,开口船拳被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填补了苏州体育文化项目省级非遗的空白。

  目前,船拳队已发展至第三代,共有拳师20多名,平均年龄在50岁左右。更让尤林根等老一辈拳师感到欣慰的是,北桥开口船拳已经走进校园,持续培育了100多名小拳师,让船拳的传承和发展后继有人。

  交流互鉴蓄足底气,探索创新独特文化品牌

  “银绞丝绸,相城美景风光好,碧水清清卧小桥……”在相城建区二十周年群众文艺晚会上,一群可爱的评弹娃娃代表北桥,用一曲弹词开篇《江南梦》献礼20岁的相城。

  近年来,北桥在特色文化传承中探索创新,树立品牌,不断擦亮戏乡的文化名片。

  文化传承从娃娃抓起,2007年,北桥中心小学成立少儿戏曲培训班,10多年来培养了一批“戏曲小艺人”。2013年起,北桥将评弹教学引入幼儿园和小学的特色教育,开创了低至4岁的幼儿评弹表演领域。2018年,北桥中学开设戏曲班,戏曲教育延伸到了中学。

  《唱支山歌给党听》《芦花谣》《蝶恋花》……如今,“北桥娃”们不仅唱出了一首首动听的评弹曲目,更9次登上央视舞台,受邀参加中国曲艺牡丹奖颁奖仪式和I’M上海国际独立音乐季等活动,原创作品《牡丹喜迎春风来》上线80多个国内外主流音乐平台,用吴侬软语向全世界观众展示了江南风情、水乡风韵。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长三角地区的特色戏曲·曲艺文化也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传承和弘扬。自2007年起,北桥街道连续多年举办“冶长泾杯”戏曲票友大赛,赛事规格不断提升,从街道层级的地方比赛逐步升格为市级比赛,先后邀请多位国家一级演员加盟演出、担当评委。

  去年,作为首届长三角戏曲·曲艺文化艺术周暨中日地方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冶长泾杯”戏曲票友“大赛的参赛选手范围扩大至整个长三角地区,并吸引了一批日本戏迷前来切磋交流。在与多元文化交流互鉴中,戏乡北桥蓄足底气、坚定自信。

  戏曲唱进街头巷尾,每个村民都是文化“代言人”

  今年2月,灵峰村党员冬训“样板工程”活动现场,灵峰喜洋洋文艺表演队自编自演的戏曲联唱《奋进新时代,相城有担当》,将党史、相城建区史以锡剧、黄梅剧、沪剧等形式娓娓道来,这支表演队的队员大部分是该村村民。

  “过去文化活动的形式很单一,活动场地也很简陋,一块空地就是舞台,几条板凳就是观众席。”北桥原文化站退休老站长80岁的荣学润说,即便这样,不管是演员还是观众,大家都乐在其中,“我想,这就是北桥文化事业长盛不衰的原因。”

  一直以来,北桥在打造“情韵戏乡”文化品牌的过程中,通过扶持民间文艺团队、搭建“文化配送”平台,不断推动文化服务普惠于民,激发戏乡人更饱满、更强烈的文化自信。

  这几年,北桥民间文艺队伍从1支发展到6支,越来越多自编自演的文艺精品,彰显着戏曲之乡的文化繁荣。北桥年均送戏下乡演出超100场,演出时长超180小时,惠及群众超10万人次。

  北桥人爱唱戏,爱听戏,街道就把公益书场建到家门口,让大戏小戏连轴转。近年来,先后建起了3家三星级公益性评弹书场、10个特色文化场所、13个200平方米以上的村(社区)综合文体活动室和2个“五个有”文化广场。在文化场馆看看书、听听戏、下下棋、跳跳舞,戏乡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生活更有幸福感和获得感。(苏报驻相城区首席记者 袁雪 苏报通讯员 茅一鸣)

责任编辑:姚丽濛
打印】  【关闭】  【收藏】  【顶部